【明慧网2005年9月12日】人们常说“积阴德”,那么什么是“阴德”呢?

阴德,就是行善而不为人知。行善而不求人知道的传统美德可能就源于此吧。有阴德的人,上天必将赐福于他。行善出于至诚,不是为了做善人而行善,没有期望获得福报的念头,默默无闻,坚持不懈的时时处处行善,这才是真的积阴德,定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福报。

《易经》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里的“余庆”可不但指自己一身,而是指惠及后世子孙。因此,司马光在家训中曾说道:“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在历史上,一人行善积德,惠及子孙的例子比比皆是。以孔子、范仲淹为例,他们的子孙后代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仍受到人们的尊敬。

反之,行善而为人知就是阳善了。行阳善的人,能享世间名誉。世间名誉虽然也是福,但却为天地所忌。如果做了点善事便大肆宣扬、沽名钓誉,使名誉超过了实得而浪得虚名,那么这种“阳善”,非但得不到福报,反而多遭横祸。

成文:2005年09月11日 发稿:2005年09月12日 更新:2005年09月12日 00:46:39

------------------------------------------------------------------------

【传统文化】积阴德 福报多

【明慧网2005年9月28日】明朝的时候,湖广地区有一位乡绅,做官之后,积存到千两的黄金,就派人要赎回他的祖产;并且向儿子说道:“现在的时价,比起原先的价值,要高出了好几倍;所以我用赎回的方式,这样最便宜了。”

当时他的儿子才十二岁,听了之后,就沉默不语,没有立刻回答父亲的问话,最后才慢慢的开口问道:“爹,我们家的祖产,已经卖给人家几年了?”父亲说:“卖了已经三十年了。”又问:“有几户人家,向我们买下来的?”父亲又说:“有二十几家。”儿子就说:“我见到大明的法律规定,祖产卖出超过了五年,就不许再赎回来了,父亲为何不遵守王法呢?”

他们家有一位门客就说:“赎回祖产,是种争气的事情啊!”儿子说:“你们只懂得一味的阿谀,难道父亲做了官,另外再买更好的资产,不也是争气吗?何必一定要去赎回这些田呢?”父亲说:“我若是一定要赎回祖产,乡人敢不服从吗?”儿子说:“我正是怕乡人畏惧我们家的势力,这样勉强的赎回来,会有损阴德啊!”

父亲说:“小孩子晓得积阴德的道理很好,那么我今天就多还给他们一些当时购买所花的杂费吧!”儿子说:“手续杂费是件小事,我们家要买田很容易,而那些小户人家要买田,就困难多了。例如一家靠十亩地耕种度日子的,如今我们把田赎了回来,教他另外再买,他也只能买回五亩田了,我们怎么能忍心教他们一家人一半在挨饿呢?”

于是儿子就劝父亲,不要赎回祖产,积些阴德,留给子孙。父亲很久才回答说:“儿子啊!你说的话很有道理;只是我们家祖先坟墓边的十八亩田,必须要赎回来,作为祭田用啊!”

儿子又请求父亲,要照时价立契约,公平的买卖,父亲就听了儿子的建议。乡人感佩他的恩德,就在猛将祠为他祝祷,乞求平安。

后来儿子十八岁的时候,考试连连捷报,被朝廷擢拔担任严州的太守。有一天,儿子骑着马去迎接诏书,在过桥的时候,马儿不慎跌倒,坠入了河里。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忽然见到猛将,用手扶住了儿子,端坐在桥边。这时才知道这是乡人虔诚祷告祝福的感应。后来这个儿子活到了八十多岁。

成文:2005年09月19日 发稿:2005年09月28日 更新:2005年09月26日 03:07:23

 
• 下一篇:【传统文化】尊师同父、知恩图报 2005.9.29
• 上一篇:【传统文化】仁慈宽厚 平易近人、诚心化人 贵贱同待 200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