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5年9月22日】在中华民族的数千年历史中,“行善积德”做为做人应遵循的传统美德一直延续至今。

《尚书》有云:“惟德动天”。是说惟有崇高的道德能够感动天。《汉书》曰:“有阴德者,天报以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种好因,结好果”是学习如何做人的第一步。清代时的孩童启蒙经典《小学诗》教导说:“积德终昌盛,欺心越困穷。”多做好事多积德,家道终归会昌盛起来;作违背良心的事,只会越来越穷困。

三国时期的易学家姚信曾以《戒子》一文训诫自己的孩子如何行善,以及行善的种种妙处。文中这样写道:(译文)

“古代的人之所以行善,并不是为了谋求好的名声,也不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是发自内心的意愿,认为这是自己做人的本分。因此,无论处境困难或通达,都不会减损自己的德行,自始至终都是一样。向前合乎神意,退后合乎人道。所以神明保佑他,众人尊敬他,他的名声自然显扬,光荣利禄自然来到,这是情势必然会如此的啊!

又有一些人外表迎合世俗,却内藏心机;谈吐听似忠厚,其实心怀诡诈。听到人家对他的赞美,就十分惊喜而且更加自我矫饰;一旦被人怨责了,就立即丧失行善的心。一旦失去好名声或地位时,就往往多有所怨恨而陷害好人。但是他责怪一个人,众人就厌恶他;他陷害一个善人,众人就怨恨他。这时,即使他想陷害别人而求取晋升,也不可能,只不过败坏自己罢了。而真与假是无法掩饰的,褒扬及贬斥也是不能任意扭曲的。若能舍弃虚饰做作,遵循善道,抛却主观专断,多观察别人的长处,就可以通达,无所蒙蔽;若能够去除专断及私心,多方为他人设想,远离滞碍凶邪,通往安泰吉祥,就可以恢弘广大了。

人地位高低,不是固定不变的,都是自己招致的。如果行善,那么平民的儿子,也可以做到王公的地位;如果不行善,即使是王公的儿子,也会成为平民。能不勉励自己行善吗?”

世间的富贵、长寿、平安等等福源皆由德而生。这是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经无数人所共同见证的真象。所以很多的先贤祖辈不但用现身说法的方式教导子孙“善有善报”这一因果循环的真实不虚,而且更是不厌其烦的敦嘱子孙行善积德的重要。

成文:2005年09月20日 发稿:2005年09月22日 更新:2005年09月20日 22:34:16

-------------------------------------------------------------------------

【传统文化】宽容重义

【明慧网2005年9月29日】朋友之间有矛盾和隔阂在所难免,所以我们应当学会理解和宽容。与人相处,应该多看别人的长处,不要老是盯着别人的缺点。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自己应当心生怜悯,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当别人有过失的时候,自己应多一些理解和宽容,帮其改正和弥补。这是与人相处应遵循的道义。

管仲是齐国的宰相。他年轻的时候,有一个经常来往的朋友叫鲍叔牙。鲍叔牙很了解管仲的贤能。当时管仲家里很贫穷,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是鲍叔牙毫不在意,始终对管仲很好。

后来,鲍叔牙作了齐国公子小白的家臣,管仲作了公子纠的家臣。等到小白登位成为齐桓公的时候,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就向桓公推荐了管仲,把自己官职置放在管仲之下来辅助他。

管仲说:“我当初不得志的时候,曾经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分利润时,都是取大部份。鲍叔牙不认为我贪婪,而是知道我贫困。我曾经替鲍叔牙谋划事业,但是事业发展不顺利我也更加穷困,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而是知道我做事的外部条件不具备。我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无德无才,而是知道我是没遇到好的君主。我曾经三次在打仗时不积极参战,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而是知道我挂念老母亲。公子纠败了,召忽为公子死了,我却忍受囚禁的屈辱不自杀,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羞耻之心,而是知道我不在意小节,在意的是能否平定天下。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

管仲被任用当了齐国的宰相后,齐国大治,齐桓公称霸诸国,九次会合诸侯,辅佐周朝天下。这些成绩全靠管仲的谋略。天下人称赞的不是管仲的贤能,而是称赞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因为鲍叔牙的大德,他的子孙世代都在齐国做官,有封地的就达十几代,而且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成文:2005年09月19日 发稿:2005年09月29日 更新:2005年09月27日 21:40:49

 
• 下一篇:【传统文化】仁慈宽厚 平易近人、诚心化人 贵贱同待 2005.9.25
• 上一篇:【传统文化】淫心戏谑,天亦难容、避色如避箭 富贵子孙兴 200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