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贺先蕙
2010年,丹麦当选全球最幸福国家,中国幸福感排第125。那么,为什么丹麦会当选为全球最幸福的国家呢?一篇几年前的文章,似乎已经给出了答案。甚至可以说,这次中国的幸福感被排在一百多位之后,也是因为从小奠定的教育和价值观。正所谓“福祸无门,惟人自招”也。
丹麦的孩子在学期末交给父母的是一份“四格成绩单”,上面没有语文、数学、社会、自然的分数,也没有老师的评语,更没有排名。事实上,这份成绩单是由孩子自己或写或画完成的,上面只有四个格子,分别是“最喜欢的事情”“最讨厌的事情”“最擅长的事情”以及“最希望学习的事情”。
许多还不会写字的孩子,在四个格子里甚至只用图画表达。这份四格成绩单是每学期末,老师与家长面谈的根据。重点不是成绩,而是孩子的发展、个性以及与同学相处的能力。丹麦的幼年教育强调,幼儿园必须确保孩子能与其他人互动,先决条件是孩子能有开放、包容和尊重他人的心。
不追求高分 却有六成学生热爱数学
对于年纪大一点的小学生,教育的重点则转移到团队合作和主动探索知识。在哥本哈根市郊的Hellerup初等学校,一群五、六年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正聚精会神地研究他们的“创新”计划。他们决定用“火箭”来表现创新主题,用纸张、金属片和氢气球做成火箭,并且发射成功。在这个600人的学校里,学生有一半的时间坐在课堂里听讲,另一半时间则利用这种计划的方式学习。
丹麦许多初等学校都采用这种计划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跨领域知识。以创新计划为例,它长达4个礼拜,这群孩子每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2点,或者在教室里,或者在图书馆研讨这项计划,每组都有一个4年级、一个5年级和一个6年级的学生,他们不是被动地听课,而是主动做实验或上网查数据。
特别的是,包括丹麦文、数学、英文、IT(信息科技)和科学等8个不同领域的老师,也打破各自授课的框架,在一旁随时协助,刺激孩子们围绕探索的主题,同时吸取丹麦文、英文、数学和科学等跨领域的知识。
丹麦的教学方式让孩子养成主动、好奇的精神,并且喜爱学习。在OECD针对15岁学生所做的国际学生评鉴计划中,丹麦孩子的绝对分数表现也许不是非常出色,但当被问到“我做数学因为我喜欢它”这样的问题时,有59%的丹麦学生表示赞同,高于OECD38%的平均水平。
Hellerup校长克鲁认为:“扎实的知识只是孩子们在学校学的基本内容,更重要的是学生必须兼具社交能力,擅长合作,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我们要的是能独立思考、有自信的下一代。”
不跟别人比较 只追求自己的天赋
我很好奇,在丹麦,学校是如何选举模范生的?克鲁这样回答:“我们没有这样的措施,我们也决不会这么做!”原来,丹麦学校没有模范生这回事。
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彦斯认为,表扬模范生是一种“非常不丹麦”的做法,“我们反对这种做法,我们希望关心那些落后的人。因为那些已经很棒的孩子,不管在什么环境里,都可以有很好的表现”。
没有模范生,只有快乐学习的教育理念,造就了小孩子不必跟别人比较,只要追求自己天赋的文化。丹麦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有安全感又自信,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不急着进大学 先花一年旅游或当义工
许多丹麦年轻人到了高中毕业,都不急着立刻进大学,而是用一年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来思考人生,可能是旅游,也可能是做义工。葛隆维启蒙的思想对丹麦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增加知识固然重要,但若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
银匠伯克佛有3个女儿,他告诉我,大女儿的志向是做演员。我问他是否会支持女儿这样的志愿。他说:“当然!她们必须倾听自己心里的声音,找到自己的人生!快乐是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你必须能选择自己的人生!”难道不会担心女儿浪费时间吗?“不会担心浪费时间!我只担心她们能不能得到好的教育、能不能快乐。”这就是典型的丹麦思维。在这个不求快的社会,孩子有时间、空间,被鼓励去探索世界。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丹麦人可以快乐?”也许答案就在丹麦人的童年教育里。
善缘转载自大纪元网:2011年09月16日
• 下一篇:中国式教育的悲剧 2012.4.28 |
• 上一篇:教育的根本是什么(图) 2011.7.10 |
【留言】【破网翻墙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