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智真

   
唐太宗(网路图片)

唐太宗李世民出身贵族世家,“世民”的含义有“济世安民”之意。他志向远大、聪明英武,凭一股生生不息的锐气化家为国,开创大唐盛世,令四夷宾服,是旷古少有的真正英雄。

一、起兵讨逆、平定天下

少年时期的李世民每天习文练武。十八岁时,在太原随父李渊起兵,发布檄文斥责隋炀帝听信谗言、杀害忠良。李世民治军严明,攻下西河并生俘郡丞贪官高德儒,李世民怒斥道:“吾兴义兵,正为救民于水火,诛佞人耳!”然后将其斩首,西河首战大捷。

此后,在南下攻霍邑时,李渊因为粮草将尽,背后又传来突厥将要乘虚袭击太原的消息,决定先回太原从长计议。李世民则分析形势,说守军并不可怕,应攻下后直捣咸阳号令天下,才能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与优势,李渊没有采纳。

听到部队已经开始回撤,李世民急切之下放声大哭,帐中的李渊听到了,出来问他,李世民哭劝父亲:“现在我们起兵是正义之师,前进则战无不胜,后退必将溃散。敌人乘虚攻击于后,兵败人亡不可避免,所以如此悲痛而哭泣。”李渊终于醒悟,下令追回已经回撤的军队。

不久粮草运到,李渊父子领兵直捣霍邑,一举成功。随后直攻长安,守将开城投降。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国号为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唐朝建立之时,正是各派军事势力割据与混战的高峰期,二十多岁的李世民就勇敢的挑起了平定各方势力统一全国的重担。

他每次作战时总是身先士卒,休息时与将士同吃同住,同甘共苦。有一次,他带五百骑兵巡视前方地形,结果被敌人骑兵包围。敌将单雄信挺槊直取李世民,尉迟敬德跃马而出,将单雄信刺落马下,掩护李世民突出了重围。在追击宋金刚军夜宿时,李世民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甲胄也有三天没有解了。将士都很疲劳饥饿,但当时只有一只羊,李世民和将士们同吃,这令将士们感恩不已,在追击时个个争先。

他带领的队伍士气高昂、战无不胜。前后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

李世民还在秦王宫西部开设文学馆,延请四方饱学之士。最著名的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十八学士。又将学士分为三批,轮流值班,自己一有空闲,便到文学馆。与各位学士讨论史籍,直到深夜。文学馆在社会上名望颇重,如果得为学士,时人便称为“登瀛洲”。

二、大度纳谏、任人唯贤

公元六百二十七年,李渊称太上皇,李世民继位,史称唐太宗。

唐太宗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原来太子一派的人,使许多原来站在对立面的人能够有机会转变过来,成为治理国家的有用之才。魏征便是著名的例子。魏征共向唐太宗提了二百多条谏议,多被采纳。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异常悲痛,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一死,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

   
唐太宗与魏征(网路图片)

唐太宗足智多谋,可他在治国上从不投机取巧、玩弄手段。他诚心听取大臣们的批评意见,说道:“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贞观政要.论求谏》)有一次,他又要群臣向他提意见,长孙无忌等人说,皇上没有过失。唐太宗听了很不高兴,批评他们说:“我问你们,我有何过错,你们却对我阿谀奉承。我想当面列举你们各位的长处和短处,让你们改掉说奉承话的毛病。”接着唐太宗说出了在场的每一位大臣的优缺点。

有人担心直言切谏有损天子颜面,唐太宗说:“人不敢言,怨气难消,实情难晓,这才是我最牵挂的。我若失德,你们尽可一一指出,我决不怪罪。人苦不自知其过啊!”(《唐太宗纪》)百官们解除了疑虑,纷纷上书言政事得失。

中郎将常何不善文墨,便让家中的贫穷客人马周代笔,写了二十多条奏事呈上。马周所写切中时弊,唐太宗不信此乃常何武将所为,便当面问他真情。常何说出原委,唐太宗严肃指出:“此奏非你所写,就该属马周之名,方才合理。我真心求谏,你也该用心相待啊。”他几次催马周晋见,交谈后立即任命他到门下省做官,后来成为一代名臣。

唐太宗选拔官吏时虽然如饥似渴,但他没有因为求贤而降低了标准,他是用贤能和才干严格衡量的。

他能知人善任,做到人尽其才,充份发挥其长处。对于历史上有名的房玄龄、杜如晦就是一个典型,他们不善于断案和处理杂务,但却善于谋划和决定国家大事,所以用为宰相。而戴胄则相反,他不通经史,但做事正直,所以让他做大理寺少卿,负责审理案件,结果他办事异常干练,深得唐太宗赏识。

为了选好刺史,唐太宗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将全国刺史的名字等情况,命人写在自己寝室中的屏风上面,根据各方面的信息及时的记录他们的功过,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他还利用科举考试制度,为读书人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每次他看到众多新考中的人,都高兴的说,天下的良才都来为国服务了。

三、抚民安民、节俭自律

唐太宗提出了“民为邦本”的思想,制定了许多发展经济的措施,推行均田制,奖励垦荒;颁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增殖人口,发展生产;兴修水利,疏浚河渠等。

有人担心利民会使国家财税不足,于是上谏说:“现在国家正是用钱之时,若只虑安民,很多国家大事无以为办。”唐太宗据此又告诫群臣说:“立国,先须存民;国家富庶,先须百姓衣食有余。民怨不除,乃国之大患,其它俱不足道。”

他还主持制定了《贞观律》,明确了赏罚制度,加强了法制建设。

太平盛世很快到来,粮食连年丰收,粮价持续下跌。百姓开始安居乐业,国家昌盛。

唐太宗在提倡节俭方面也为群臣做出了表率,他最初住的宫殿还是隋朝时修建的,都很破旧。他明令禁止官吏们奢侈浪费。所以,在大臣中形成了一种良好的节俭风气,出现了许多廉俭大臣。如户部尚书戴胄,由于生前生活简朴出了名,死后家里连个祭祀的地方都找不到。至于魏征更是如此,一生也没有个像样的正屋。

唐太宗还注重自身的修养。他的诗文水平很高,但由于他谦虚,不重文名,一直禁止让人编自己的诗文集。他说:“朕的辞令,如果对百姓有益的,历史总会记住的,便可流芳百世了。如果没什么好处,编成集子又有何用?!梁武帝、陈后主、隋炀帝都有文集传于世,哪个也没有能挽救其灭亡之厄运!做人主怕的就是没有德政,要那些文章对社稷有什么用!”

后来清朝人将他的诗文编入了《全唐诗》和《全唐文》,共计文七卷,赋五篇,诗一卷六十九首。

例如他的〈还陕述怀〉诗:“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武节,背水纵神兵。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使人感到他的“心随朗日高,志与秋霜洁”(〈经破薛举战地〉)的高尚节操和建立伟业的壮怀。

四、民族融和、盛唐气象

在唐太宗的努力下,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和睦共处。他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公元六百三十年,西北各族首领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得到唐太宗同意,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

一次岁末,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的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唐太宗问群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关系?”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要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

当时的唐朝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疆域异常广阔,贞观之治在中国历史上展开了它美丽辉煌的画卷。

唐太宗对内实行开明政治,与民休息,英才当政,国无冤狱;对外以德服人,文武并举,使中国不仅成为最强大的国度,而且成为文明的原创者,为邻近列国所仰慕。很多措施,许多国家甚至是照搬过去直接来用。

日本古代社会的政治与经济几乎是唐朝的翻版,亚洲、非洲许多国家的使臣、留学生和艺人、僧侣都来到唐朝,来到长安,长安成为当时世界性的都城。唐朝的文化、宗教等都达到了鼎盛时期。

由于唐朝当时在世界上的地位,加上中国的使者和商人也出现在亚洲各国,所以外国人便将中国人统称为“唐家子”,现在的西方人有的仍然称呼中国人为“唐人”,美国著名的“唐人街”就是很好的例子。

李世民在战争年代,总是把天下武功最高强的英雄豪杰,集中于自己的骑兵队伍中;和平时期则把四海最优秀的学人智者,收罗于秦王府中;主掌天下之时,带领群杰殷殷打造出锦绣山河、繁华社会、灿烂文化。人们无比怀念和向往记忆中永远清晰的一代天朝,无限景仰太宗皇帝的正义、仁爱、谦逊的气质和宽广的胸怀。

--转载自明慧网

----------------------------------------------------------------

唐太宗亲近贤能爱民如子
 ─盛世明君唐太宗治国的故事

作者:李剑

据《隋唐嘉话》卷上记载,唐太宗对所信用的大臣,非常尊重和亲近。在非正式场合,对名将李靖常以兄长相称,对直臣魏征说话,从不用“朕”,而是自称“世民”。这种谦逊待下、尊重贤能的态度,在历代帝王中,实为罕见。《隋唐嘉话》的作者由衷赞叹道:“由是天下之人心归焉!”

唐太宗对有功之臣李世勣更是关怀备至。李世勣回朝任兵部上书时,积劳成疾,重病缠身。太宗亲自探望,敦促太医认真治疗,甚至过问李世勣所服药物。太医向李世民禀报说:“此病乃多年风寒淤积所致,我有一验方,其它药物都有,只缺‘须灰’一味”。太宗迫不及待的问:“须灰是何药,能找到吗?”太医解释说:“须灰就是胡须所烧成之灰”。太宗一听,马上说道:“这药我有”。立即命人取来剪刀,亲自将自己胡须剪下,烧成灰后,又亲自将须灰调入药中,让世勣服下。李世勣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很快便痊愈了。世勣被太宗剪须一事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唐太宗亲手将李世勣扶起,温和的说:“朕赖卿以安社稷,卿安则社稷安矣,朕煎须以治卿病,乃是为社稷计,不为卿一人之私也,何谢之有?”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诚然是也。

还有一次,唐太宗邀请李世勣入宫赴宴,世勣开怀畅饮,喝得大醉,在酒席上酣睡不醒。太宗担心他受凉,脱下自己的长袍,轻轻盖在李世勣身上。在场之人,无不为太宗爱护功臣的仁慈之心而感动万分。

贞观十九年五月,唐太宗率军出征高丽,在攻打白岩城时,右卫大将军李思摩不幸被飞箭射中,血流如注,伤势严重。太宗亲自为李思摩取出箭,并用嘴将其伤口的污血吸吹干净,包好伤口,派人护送回营。众将士见此情景士气大振。即使是普通士兵负伤生病,他也一视同仁,给予关怀。有一个士兵生病,不能随军進发,太宗亲到病床前慰问,并将士兵移交当地官府代为治疗。战争结束后,太宗令人将所有阵亡将士的遗骨收集起来,妥善安葬,亲自致祭,痛哭失声,表示哀悼和思念之情。将士们返乡后,将此情景告诉阵亡者的父母,使这些父母大为感动,并发自内心的说道:“我们失去了儿子,悲痛万分,但皇帝亲自为他们哭祭,他们在九泉之下也能瞑目,死无遗憾了。”

由于太宗体恤臣下,爱民如子,臣民当然竭忠尽力,奋死图报。君臣一心,成就大唐伟业,这都有赖于太宗的圣恩浩荡啊!

--转载自正见网

2010-10-13

 
• 下一篇:重德为上 不记宿怨(图) 2011.3.2
• 上一篇:中华至圣 孔子、被误解的孔子(图) 2010.3.22
 
留言】【翻墙破网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