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盘是中国伟大发明之一,其为时甚早,论其时代说法不一,有黄帝时代、汉代、宋代、或说元代等,依文献记载起码汉代已有算盘似无问题,因珠算之名,已见于后汉末年徐岳所着「数术记遗」一书中,有「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一句。明代更有珠算家吴敬着「九章算法比类大全」、王文素着「算学宝鉴」、程大位着「算法统宗」及「算法纂要」、朱载□着「律学新说」等大师著书立说。

珠算的传统“算具”有多种。除了积算棒、龟算,还有太乙算、八卦算、了知算、九宫算等等。这些古代算具历经数千年的演变,最终成为人类共有的文化瑰宝──珠算。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在中国算盘的发展进程中,24档的八卦算盘特别引人注目。传说我国古代先哲伏羲帝所画的八卦,动用一阴一阳两爻相叠三道而成,译成阿拉伯数码就是0和1。有趣的是,这居然与今天的电子计算机所应用的二进位制相通!八卦算盘具有多种功能,不仅可算一般算盘不能同时运算的正、负数,还可计时、计算二十四节气。

珠算用算盘来计算多位数的加、减、乘、除、四则计算、开方等题型。其运珠技巧有一定的规律及口诀,当使用者能操作算盘,除了会快速的求出正确答案外,也能透过熟练,将算盘的盘式,档次及珠子的浮动变化描绘到脑子里,即好像在脑子里有把「活算盘」,这种活算盘的影像,称为「虚盘」。它透过知觉,形像,记忆等过程,在大脑里来完成珠算运算,即我们所谓珠算式心算。珠算式心算,熟练后在某些题型的计算,速度要超过电子计算机,其速度之快非常惊人。往往只要听到题目报数,或自己看到计算题型,算者即能将答数脱口而出,或立即写出。心算不必使用有形的计算工具,加上心算计算本身的神速,更可节省许多宝贵的时间、金钱,再加上对于脑力、智力等的训练,更能显示它无比的优越。

以下是一位家长在1989年1月有关教子的发言,我选取了有关心算的部份:

"1987年上半年,我从报上获悉浙江慈溪王卫达老师培养出一批心算"神童"的报道,我立即写信求教,并于当年10月1日带儿登门求教。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就去学校观摩心算"神童"的训练,孩子也走上讲台连连报数,然后,又逐步地检查答案,个个正确。参观激发了孩子心算的好奇心,小住三天接受王老师指导后,在赴普陀山的旅途中开始了珠算、心算的训练。每当玩累了,就坐在饭店门口休息,练上几遍珠算。我们住在西山上的招待所里,他自己爬山,一边爬一边心算,不知不觉地爬上了山。孩子从珠算转入心算比较快,一般先闭眼练,再逐步转入睁眼练,而他几乎跳过了闭眼阶段。这可能不是偶然的。他曾接受过白日做梦的训练,他可以睡在床上重游动物园,也可以闭上眼睛去想象旅游花果山,水帘洞。也许是"ESP"(超觉)能力的训练对心算技能的训练产生了正迁移。为了打好珠算,要求速记多位数。我制作了六位数的卡片,要求一秒钟速记六位数,在此基础上,再把数字增加到十位数看记,要求过目不忘,顺背、倒背、顺逆背奇偶数,说出第几位的数,交换数位后顺逆背数,并可以久日不忘。大概是有了瞬间与持久记忆的基本功,今年元旦,他只化了不到15分钟的时间就学会了心算1989年星期几,现在又能够说出1989年某月第几个星期几是几日。"

没有学习珠算式心算的人,总对算盘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抱持很大的怀疑。最广泛的说法,即是由于科技的突飞猛进,计算机、电脑如此方便,为何旷日废时来学习算盘、珠算式心算。笔者在小学时曾学习珠算和珠算式心算,对我的数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然而长大后随着所谓西方现代科学, 也逐渐倾向西方的电脑了。

学习了李洪志先生「转法轮」后,笔者对算盘有了不同的看法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中说:「天目开了以后,在一个面上可以同时看到人身体的四个面,从前面可以看到后面、左面、右面;还可以一层一层切片去看;还可以透过这个空间去看有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现在医疗手段能达到吗?差远去了,再过1千年吧!CT、B超、X光也能看到人体内部,可是机器够大的,那大家伙也不能随身带,没电还不行。而这个天目走哪儿带哪儿,还不用能源,怎么能比呢!」

当然佛法在不同层次有不同的含义,以下只是我个人所在角度的推理:

1. 当掌握了珠算式心算的要领,就如同随身携带了隐形算盘或计算机一般,随时可算,随地可用,非常便利。

2.珠算式心算在脑中,没有计算机没电的困扰。

3.计算机告诉使用者答案,珠算式心算不仅有正确答案,还指导使用者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原理、方法和逻辑,让其知其然,更知所以然。

李洪志先生在「转法轮」中说:「中国古代的科学和我们现代从西方学的科学不一样,它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能带来另外一种状态。所以不能用我们现在这种认识方法去认识中国古代的科技,因为中国古代的科学是针对人体、生命、宇宙,直接奔这个东西去研究了,所以走的是另外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

台湾心算教育的探讨-台北市国际心算廖正辉老师撰
珠算小百科-台湾商业会珠算委员会
多元早期开发幼儿潜能的尝试http://www.mindabacus.com/gb/

发稿时间:辛巳年二月十四日 公元2001年3月8日 星期四

正见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下一篇:从五行学说看明清皇宫建筑色彩布局 2002.6.24
• 上一篇: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