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曾将白老鼠放在“通电”的笼子里,让它毫无止尽的享受“电击”的 滋味,起初的老鼠像极了人类,会死命地寻找“停电”的妙方,但是当它尝试各种 方式悉数失败后,绝望了。

于是白老鼠开始以冷默、沮丧、不安、焦虑的行为,面对未来的电击。

这样的实验,类似人类世界中的“体罚”。

我的临床经验发现,经常“暴露”于被打危机中的小孩,不仅多疑、敏感、善 惧,同时缺乏自信、自爱与自尊。

在你相信棒下出孝子的同时,请不妨接受我的“水晶球”,让自己退回二十或 三十年前,想想小学时代,因为扮扮鬼脸或说说废话,而被老师赏上两记耳光的滋 味。

那时候你的心里是不是只有怨恨与不满,根本没有“改过迁善”之心?

如果说“责打”是为了教育学生,如果说“体罚”是为了让孩子“向善”,如 果说“鞭笞”是为了使孩子尊师重道,我相信你将一无所有。

教育家常强调“效果率”,但是如果有方法,只能令孩子表面认同,无法心悦 诚服。我想那应该不叫“教育”,而是“威胁”。

请相信处罚(如:罚站、剥夺权利等)并不等于体罚。处罚可以修正孩子的负 面行为,体罚却会伤害孩子自尊。

更何况,小学生心目中的英雄是:“老师”,假使老师提供的处理问题模式是: “殴打”,那么孩子便有机会学到,把“打人”视为解决问题的最佳凭藉。

除非你标榜的不是教育,除非你是认定“学生有话说”是一种罪孽,除非你秉持 传统,相信“孩子应该有耳无嘴”,否则就不应该用“殴打”对待孩子。

因为教育不是“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游戏。

摘自: 游乾桂著作《别让童心去流浪》一书

5/10/2006 1:51:51 AM

 
• 下一篇:请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2006.5.10
• 上一篇:老师为什么你做不到? 200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