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林伯东 / 大纪元)
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正见:保有良好的武德修养,是练武者能够悟得武技真髓的通道。
“不重德者武不成功”这句话是说德行薄的人,武艺难有成就。这一种正见,主要以练武者三个层面来看:即心无二用的“真心”,当仁不让的“善心”和勤奋乐苦的“忍心”,故真心、善心、忍心如同金字塔的顶端一样,体现出有志于武德修养者能遵循的康庄大道了。
由心无二用的“真心”说起,一般练武时期大都认为年少阶段最为好,若稍有年长者如四、五十岁的人练武,虽不能说不行,但在注重搏击的体能上还是有生理年龄上的要求,此时对于一些较年长的武术初学者来说,可能就要从身用于心开始入门,因身体物质条件的差异,可用精神物质的提高来克服,亦即先做到真心无惧便能专一致志。
古代历史上确实有许多集大成的武术家,他们很多都是在高龄时期才开始入道学武,比如明朝时的太极拳祖师张三丰,七十几岁才开始潜心修道,在道家注重修“真”的法理上精进修炼,在提高心性的同时也悟出太极的理论,以此开创拳术,达到了神明的境界。
拳术不在学得门派多,也不在掌握招式多,这个心无二用的“真心”,其内涵包括要求练武者需先克服贪心,勿贪多招而应求单招的纯熟,在真的基础上不二心并不懈体悟,便能使技艺达纯精化。
如咏春拳的小念头中作者体悟到:“摊伏抌膀四手形,来留去送在其中,不贪多手多招式,四手化来真工夫”以心无二用的“真心”专练一式,练而不求中便能衍出万种术。但与此同时勤奋乐苦的“忍心”也是必要的。
练武是非常辛苦的,像站桩、运步法之类的基本功是传统武术中实不可或缺的,全程都是最枯燥乏味的单招练习,但若非经此苦何来得其功?练咏春拳亦同,从双重的二字拑羊马步、三七分重的坐马桩到仅单重的独立桩,都是为了往后练架子上所需下的功夫。
非经过此般功夫的人,其人之气都是浮在上面的,就像是一个未经修炼的人一样,执著心、欲望太甚、心性差难以入静,浮的气都是急躁的;而苦练站桩的人,日久便可将浮躁之气去掉,如同经过修炼的人去掉执著心、欲望的过程中,提高心性便能去除病气得到净化。
常言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因此这个功就是忍苦忍来的,没有这个苦还真练不出这个功。
练武者首重义,义包含当仁不让的精神,也就是武林界惯称的侠义精神,其精神的根源是由“善心”发起的。
传统当仁不让的思想构成是以武德的伦理规范为基础,其武德的实践就是由善行中做起的,如扶倾济弱、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牺牲小我完成大我等,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当仁不让的侠义精神,这是传统武德中练武人典型的善心表现。
另必须强调,武德中的侠义精神一定是以道义为原则,如果少了此原则其精神将异变成邪悟,如同时下香港的黑打电影一样,将无法度的打打杀杀当作是侠义的行为,将协助惩恶的暴力当作是合法的制裁,并且在社会生活中异变成一种英雄主义以“强出头”的显示心态自以为义气,其实是造恶却不自知。
练武者的侠义要求以“善心”为精神原则,用善心才能有正念,才能把握真的善行,才够得上当仁不让的义举。
善缘转载自大纪元:2013年09月03日
• 下一篇:李有甫:中华武术的真正价值--武德(图) 2013.9.13 |
• 上一篇:谈因果报应思想与古典小说道德教化主题(5) |
【联络我们】【翻墙破网软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