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从远古记载的大洪水过后,华夏古国经历了三皇五帝、夏、商两朝及西周,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东周的春秋战国阶段。

在先前朝代中,人类的文化尚未恢复到可以有效地记载或叙述历史,而春秋战国时,各方面、各领域---其中包括文化,恢复发展,开始有能力以文字的形式记载,描述各种事物而流传至后代。随着人类的繁衍,社会、文化、技术等的发展,人类渐渐地忘却了神因为人的败坏而惩罚人的教训─既大洪水的教训已成为过去,很多人只是把它当作传说。对神的信仰也开始动摇,减弱,致使人类的道德也开始下滑。每当人类处在这样的情况时,神总会安排觉者下世,讲法,讲道,度人回升,同时保持人类的道德规范不至下滑得太快。从全世界看,东方的释迦牟尼,西方的耶稣,中国的老子都在这一时期下世传法,讲道。所以这一时期是人类得法,得道,回复人对神的正信,奠定人类文化思维,对修炼的了解以至从新开始修炼的时期。

觉者度人,讲道使神传文化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大大地加强,同时也带动了社会、文化、艺术、经济、技术、思想、军事、信仰、修炼等各方面的发展。许多中国传统文化、道德、及做人的规范都有了全面的文字表示,说明,为后世更详细地阐述,解释,演绎人类应有的正信、正行奠定了必须的基础。以至于后世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都在重演这段史实,当然有了更深刻的描述和解释。比如,道、儒开传,春秋五霸迭起,战国各国家兴衰有声有色地揭示了仁、义、礼、智、信的内涵,诸子百家的出现体现了相生相克的理,等等。

本文之意并非重写历史,而是借史实阐述神传文化的实质和原因以还原历史之真谛。

一、神下世传法、讲道,教人返本归真之道

世界上每个民族在历史上都是信神的。正是对神的信仰,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才会主动约束自己不做坏事,才能维持社会道德的水准。本次人类对神的信仰大致来源于两个方面,(1)五千年前大洪水对人类的惩罚使留下的人们知道了神的存在,从而信神畏神。无论在中国或世界其它地方都有很多有关大洪水及神的口头记载。大洪水摧毁了几乎所有生产工具、技术、及文字记载能力,但文化、神的事迹以口头的形式流传下来。可是,随着人类的更新,未亲身经历的缘故,这些史实被一些后人当作传说或“神话”。同时,史前的一些信仰,修炼仍然流传下来,使人看到修炼的神迹。对中国而言,由于中国历史的“半神文化”的特点,很多“人”带着神力下世开创新的纪元,如修炼飞升的黄帝,治水的大禹,还有神农、后羿,数不胜数。当然到了近代,特别是共产党鼓吹无神论,有意歪曲历史,抹掉历史中对神的记载,使人们看不到真的史实。(2)随着人类的繁衍,人们道德的下滑,对神信仰的减弱,神也减少了示人的神迹。直到老子的出现,以及释迦牟尼、耶稣的出现,使人们再一次亲耳聆听正道、正法,建立正信。史书中记载了很多他们的神迹。

大洪水过后,经历了新的石器时代、三皇五帝、夏、商两朝,人类开始重新繁衍,增多。国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及摩擦怎样处理,人的业力如何消减,神要演绎出处理这些的规则,为今后人类发展到更多国家相处时所用。人类发展至此时,已远离仁德治国,善理天下的无为大道。但要继续维持人类社会的有序发展,解决国家、民族矛盾,消除人类积攒的业力,除疾病、自然灾害等方法外,战争则是另外一种方式。所以,初看这一段历史,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以。其实,当走过这一段历史时,我们不难看出,春秋五霸迭起,战国七强争雄----正是演绎了“兵争天下,强者治国”的这一规则。当然,在这几百年中,很多具体事例都为今后留下了范例,有可歌可泣的忠臣义士,有奸诈卑鄙的奸臣小人。顺天行道者,为诸侯称赞和拥戴而成强者,国富民强。逆理而行者,受到惩罚以至被消灭。这几百年里,修炼、文化、艺术、医学、军事、思想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多详实的记载传于后世,使我们看到后代历史中,很多都是在重演春秋战国时的历史。

(一) 东周的开始

西周自周幽王宠褒姒,贪淫乱,烽火戏诸侯,被申侯打败被杀,历十二王,最后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了东周。从此王室日衰,诸侯愈强。被后人称之为春秋时代。这数百年,百国纷争,五霸迭起,弱肉强食,都在证明着一个理:兵争天下,强者治国。

有关褒姒乱国,西周灭亡之事,神也给过世人警告。自周宣王时,就有童谣: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几亡周国。

众童称为一红孩所教。古人皆知,若上天警戒世人,常叫荧惑神─既火星神传一些警言与人类,火星属火,故有红孩传此童谣。当时,善于占卜的太史伯阳父也已告诫宣王,月升日没,阴盛阳衰,恐灾祸来自后宫女流之辈。宣王君臣虽知“檿弧箕箙”所指为弓箭和箭袋,直到以后褒姒被弃,而被一买卖箭袋的人收养才证实童谣之事。为此,宣王还错杀了大夫杜伯,以至杜伯的怨魂索命,宣王命终。而这个“几亡周国”的褒姒长大后进宫为后,废长立幼,搅扰国政,遂使西周灭亡。

后世相传的“千金买笑”的典故既出于褒姒。为了让褒姒笑。奸诈乖巧、善于阿谀奉承的虢石父为幽王出主意,点燃了战时召集诸侯的烽火,诸侯见到烽火,赶到之后,却无敌寇,褒姒看罢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赏千金与虢石父。而当后来幽王真的被围,再点烽火时,却无人来救。

幽王耽于声色,不理朝政,任奸佞之徒,不听忠臣进谏。时泾、河、洛三川同日地震,已示西周将亡之兆。他却不以为意,罔顾天谴。太史伯阳父占之,预言不出十年,西周必亡。结果应验。

东周始建,更无威德。秦私自祀上帝,鲁效之,眼中已无周平王。平王知道,也不敢作声。从此,诸侯各自擅权,互相侵伐,遂成纷争局面。

(二) 春秋五霸迭起,战国七强争雄─兵争天下,强者治国的演绎与加强

神为人类安排了兵争天下,强者治国的这一规则。通过战争,人类可以消去积攒的业力。同时正义之战也会用来消灭恶人、恶势力及恶团体国家。有了这一规则,就要通过实例来演绎。在东周之前的时代, 这些实例未能有效的用文字记载而流传至今, 但仍有很多以其它形式传留了下来。 如黄帝伐蚩尤, 成汤伐桀, 武王伐纣, 等等。

随着人类败坏,业力积攒的增多,天灾人祸,战争也就越加频繁。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成了演绎及规范这一规则,并流传给后世的合适时期。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共有一百四十多国。其中比较重要的有齐、晋、楚、秦、鲁、宋、郑、卫、陈、蔡、吴及越等国。

五霸之首齐桓公(前685年--前643年)是一个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君王。他即位后,不计前嫌,任用曾箭射自己的管仲为相。后来有人进谗言,中伤管仲,齐桓公不仅加以驳斥,而且对管仲更加信任,尊为“仲父”,明确“国有大政先告仲父,次及寡人,有所施行,一凭仲父裁决”。这样,使得管仲能够施展他的聪明才智,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尊王攘夷,败戎制狄,救燕缚楚,遂使齐国得成霸业。后人常赞春秋战国管、乐之才。管,即管仲,乐,则是战国时的将军乐毅。这其中,管仲行事遵守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也已初见端倪。

如管仲建议齐王出仁义之师,救燕伐戎。大功告成后,将所获之地扩充燕疆,并让燕君重修召公之政,向周王室进贡。从此齐国仁义美名愈受诸侯敬重。其中,齐、燕军队讨伐山戎,攻打孤竹,误陷“旱海”“迷谷”,面临全军覆没之即,管仲用老马将全军带出迷路,也成为后人称赞管仲才智的又一佳话,此既是后人常用的“老马识途”典故的出处。

著名的曹沫劫齐凸显管仲深讲信义。当时鲁国屡败,欲请求献出部分领土来与齐媾和,桓公答应并与鲁人在柯地盟会。将要盟誓之际,鲁国的曹沫在祭坛上用匕首劫持齐桓公,要求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桓公被迫答允。后来桓公被放后,想不归还鲁国被占领土并杀死曹沫。管仲说:“如果被劫持时答应了人家的要求,然后又背弃诺言杀死人家,是满足于一件小小的快意之事,而在诸侯中却失去了信义,也就失去了天下人的支持,不能这样做。”桓公于是就把曹沫三次战败所丢的全部领土归还给鲁国。诸侯闻知,都认为齐国守信而愿意归附。

桓公与诸侯在葵邱盟会一事可见管仲对礼的重视。周襄王派宰孔赏赐给桓公祭祀文王武王的福肉、丹彩装饰的弓箭、天子乘用的车乘,而且特许桓公不要下拜谢恩。桓公本想答应,管仲却说:“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均见《国语·齐语》)。君之为君,臣之为臣,就是据礼而有的,如果齐桓公不遵守礼的规定,使天子不尊,诸侯也就可以效尤,也不遵守礼,那么桓公的地位也就难保了。桓公听到管仲之言而惧,结果还是下拜接受祭肉。

其后,宋襄、秦穆、晋文、楚庄连续称霸。但凡成霸者,皆由其顺天意,尊神灵,任贤臣,远奸佞,得民心而国富民强,为诸侯称赞而归附。因篇幅所限,这里就不详述。

随着诸多小国被吞并,最后只有七个较强的国家留了下来,即齐、楚、燕、韩、赵、魏、秦 等一些小国。历史进入了后人所谓的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战争规模更大,战略、外交、合纵、连衡将小国纷争之式推演至大国之争,把兵争天下,强者治国演绎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为后世写下了精彩的一页。

战国时代,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很多自己特色的文化、 思想、史实写进了历史,流传给后代。 例如,自古燕赵多悲歌。 赵国有很多名相、名将。 完壁归赵的蔺相如,屡败强秦的廉颇、李牧,有他们在, 使强秦不敢正视。 但终因赵国君王不能任贤拒奸,听信谗言, 中了反间之计,使他们无用武之地。 燕国的太子丹,为抑制强秦, 养死士以刺杀秦王。遂有荆轲刺秦王之举。 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 仰天嘘气兮成白虹。”一直流传至今。 当然, 神有神对时局的安排, 并非人力所能改变。 但这些可歌可泣的史实却大大的充实了人类思想内涵, 和辨认是非曲直的能力。

齐、楚虽为大国,但被秦国的“连衡”外交,远交近攻的策略所制, 眼看其它韩、 赵、 魏国被秦蚕食而不能“合从”反秦, 最终为秦所灭。

秦国自用商鞅为相, 变法强国后, 又任用白起、王剪等战将, 顺天时, 得地利, 最后一统中国, 建立了第一个朝代, 结束了春秋战国时代。

这一段历史虽然表面上错综复杂,纷纭无序,但神却教会了世人如何主持正义,尊道敬天,权衡利弊,处理纷争。并通过最后结局----秦国一统天下, 建立秦朝,让人进一步明白了兵争天下,强者治国的理,天意不可违反的规则。趁着这一段复杂的纷争,神又演绎了无数刻骨铭心的风流人物,才子佳人故事,及奸佞卖主求荣,忠臣保家卫国的可歌可泣的史实。所有这些,流传至今,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内涵及思想情操。为后世人类能认清好坏,明辨是非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三) 道、儒初传,百家相扰

1. 老子与《道德经》

正当百国争战,乱世纷纭之际,世人被这混乱时局迷惑之时,一大觉之士悄然下世----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开始在本次人类传法,讲道并传下了道家修炼的经典著作─《道德经》。

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的人。老子的生卒年月不详。相传老子十分长寿。他做过周朝的“守藏室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历史博物馆馆长)和柱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所以他谙于掌故,熟于礼制。相传其气质禀赋也与众不同。公元前520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受牵连而被罢免官职。为了避免祸害,老子不得不“自隐无名”,流落四方。

老子很早就来到过人世间。本次文明之初,三皇五帝之黄帝轩辕氏、帝喾高辛氏都曾经分别在峨嵋、牧德从老子那里得道,还有后来的大禹以及最后的尹喜。道家之原,出于老子,不过早于春秋就有了史前遗留的道术,如易经、八卦、河图、洛书等。那时,有道家修炼却没有世间传道的师父,大家都是你我口言相传、自守清修,并没有系统的经典指导大家修炼。

老子的《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对修炼者言,指导本次文明道家的修炼。对常人讲,阐述做人、治国、行事之道、之法,亦涵盖了儒家思想。难怪儒家始祖孔子问礼于老子后,对其弟子言: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又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道德经》博大精深, 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试图解释、说明, 并以常人之心度大觉者之境界, 结果不光是白费心机还贻误后人。 老子站在如来的层次上讲出了道(法)生万物的真机, 宇宙一定空间中相生相克的机制, 告诉修炼人在人世间达到无为的境地才能得道, 才能功成圆满才能具足神通而无不为。道也是如此,无形的大道,看似无为,却无不为,顺道者昌,逆道者亡。老子还指出了世人遵循道法,随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治国,行事之道。也把中庸之道,用兵之道囊括在寥寥数语之中……。

老子深知人世间的险恶,只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便匆匆离去。 由于道家的单传习惯, 老子没有象释迦牟尼、 耶稣那样普度众生, 广传佛法。 即使这样,《道德经》的流传使本次人类的道家修炼者有了修炼的指南, 使无数道家修炼者功成圆满, 使后人知道了什么是正道修炼, 为后世更大规模救世、度人、 修炼奠定了良好基础。而且,正法的传出,对社会,对人类都起到了好的作用。两千多年来,中国及世界其它国家的人民都从《道德经》中汲取了很多治国安民,为人处世的正面的内涵和有益之处。 许多国家翻译了《道德经》,不得不将老子称为历史上对世界最有贡献的人物之一。

2. 孔子与中庸

几乎和老子同一时代,另一个被后人称为圣人的人出世,即孔子。孔子出生在鲁国昌平乡的陬(音邹)邑。其父叔梁纥年老时娶颜姓少女才生了孔子,那是他们到尼丘山向神明祷告后而得孔子的。孔子刚出生时头顶是凹下去的,所以就给他取名叫丘,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早年丧父,家道逐渐衰落,家境贫穷。长大之后,曾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出纳钱粮算得公平准确;也曾担任过管理牧场的小吏,牲畜生长得很好。因此他又升任主管营建工程的司空。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不辞劳苦,用了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奔走游说。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定公继位。后来鲁国出现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孔子不愿意再继续做官了,就回到家中,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而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来自远方,无不虚心向孔子求教。

几年后,鲁定公又任命孔子做了中都长官,一年后,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前500)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并约定在夹谷会晤。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的前去赴约。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兼办会晤典礼事宜,他对定公说:“我听说办理外交必须要有武装准备,办理武事也必须有外交配合。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齐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就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

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双方用国君的礼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彼此馈赠应酬的仪式行过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射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楯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涌而上。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左右看看晏婴与齐景公的眼色。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了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忙跑过来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齐景公大为恐惧,知道自己在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很是惶恐,对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理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么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您如果痛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实理最高行政官职务。孔子参预国政三个月,贩卖猪、羊的商人就不敢漫天要价了;男女行人都分开走路;掉在路上的东西也没人捡走;各国人来到鲁国的城邑,用不着向官员们求情送礼,都能得到满意的照顾。齐国听到了这个消息就害怕了起来,担心鲁国强大起来会称霸,便送给鲁国国君美女,使其不理国家政事。孔子于是离开了鲁国,到了卫国,寄住在子路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中。

后来季康子派人带着礼物迎接孔子,孔子就回鲁国去了。孔子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又回到鲁国。鲁哀公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回答说:“为政最重要的是选择好大臣。”季康子也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要举用正直的人,抛弃邪曲的人,那样就使邪曲的人变为正直的人了。”季康子忧虚盗窃,孔子说:“如果你自己没有欲的话,就是给奖赏,人们也是不会去偷窃的。”但是鲁国最终也不能重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要求出来做官了。

孔子的时代,周王衰微,礼崩乐坏,《诗》、《书》也残缺不全了。孔子探究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编定了《书传》(《尚书》之传。)的篇次,上起唐尧、虞舜之时,下至秦穆公,依照事情的先后,加以整理编排。《书传》、《礼记》都是孔子编定的。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其中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的三百零五篇诗。孔子都能将其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孔子也完成了被称为“六艺”的《诗》、《书》、《乐》、《易》、《春秋》的编修。

孔子晚年喜欢钻研《周易》,他详细解释了《彖辞》、《锡辞》、《卦》、《文言》等。孔子读《周易》刻苦勤奋,以致把编穿书简的牛皮绳子也磨断了多次。他还说:“再让我多活几年,这样的话,我对《周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够充分掌握理解了。

孔子用《诗》、《书》、《礼》、《乐》作教材教育弟子,就学的弟子大约在三千人,其中能精通礼、乐、射、御、数、术这六种技艺的有七十二人。至于多方面受到孔子的教诲却没有正式入籍的弟子就更多了。

孔子说:“君子最担忧的就是死后没有留下好的名声。我的主张不能实行,我用什么贡献给社会留下好名呢?”于是就根据鲁国的史书作了《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止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包括鲁国十二个国君。以鲁国为中心记述,尊奉周王室为正统,以殷商的事迹为借鉴,推而上承夏、商、周的传统,文辞简约而旨意广博。

孔子享年七十三岁,死在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死后葬在鲁城北面的泗水岸边。汉高祖刘邦经过鲁地,用牛羊猪三牲俱全的太牢祭祀孔子。诸侯、卿大夫、宰相一到任,常是先去拜谒孔子墓,然后才去就职处理政务。孔子是一个平民,但读书的人都尊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作为判断衡量的准则,后世人称孔子为圣人。

老子下世度人, 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目地是返本归真, 使本次人类再一次亲耳聆听觉者讲法, 传道, 使本次人类的道家修炼走入新的阶段。 孔子则告诉了人们什么是中庸,为后世奠定和规范了仁、义、礼、智、信等做人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东南亚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儒相传,阐明了本次人类中国以至东方传统的出世修炼,及入世为人的准则。无疑使人类再一次明确了如何修炼,如何做人,致使人类的道德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不致过早的衰败。也使春秋这一时期成为历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

但凡正法传出,必有邪法干扰。道、儒问世,诸子百家齐出,正邪相混,真假难辨。除道,儒之外,春秋战国时期,又有很多人自成一家,如兵家、墨家、法家、纵横家、阴阳家等等。很多人略有成就,就自成一家,让世人信奉他们。当然,有些人是神安排来丰富,造就人间的文化和内涵的,也有很多人是被安排来干扰,破坏正道,正法的流传的。特别是那些以弟子或者传人自居的人士,他们的所谓解释、评论、结论比其它什么人都更具有迷惑性。这些乱法者多借弘扬之名,迷惑众生,行乱法之实。而世上常人,皆在迷中,自无法分辨。殊不知,觉者、圣人传法讲道,远非常人,或低层次修炼人所能理解。任何对高层次觉者所传之法的所谓解释、评论、结论,皆为乱法,因为它使后人不能按正法进行修炼,行事。这里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战国时期的孟轲,庄周。世人皆曰,庄子、孟子继承老子、孔子学说,并发扬光大。后人多将老庄、孔孟相提并论。加之庄、孟每每为老子、孔子学说解释,注脚,很多世人则将其乱法、乱道之解释反视为光大弘扬之举。相生相克的理注定了正邪相扰,所以这一时期的百家争鸣也就成为必然。

二、奠定人类对神的正信,做人的正行

由于这一时期承前启后的特殊性,我们可以看到神为人类的发展,树立正念正信,做了细致的安排。随着道儒传出,人类各方面都有了长足进展,修炼、文化、音乐、医学、军事/战略、科技等等,为后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一) 修炼

1. 尹喜得道

在修炼界,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事例,修炼之风十分盛行。老子的徒弟尹喜修炼成仙的事例曾广为流传。

尹喜出生在周朝的天水。成人之后,目光炯炯,身材修长,姿态优雅,臂长及膝,相貌堂堂。从小尹喜就喜欢钻研修行之术,善于观测星宿。他修德养身,仁义善良,不求显达。

有一天他仰观天象,看到东方有紫气西去,知道有圣人将会过关西去。于是他请求去做函谷关令。到了函谷关他告诉官吏说:“如果看到容貌与众不同,车马服饰异常的人,一定不要放他过去。”

果然老子坐着白车,驾着青牛,徐甲做车夫,要过关往西去。尹喜听说后高兴极了:“我今天终于可以见到圣人了。”他盛服出迎,跪拜叩首,苦苦挽留老子。老子于是特意为尹喜留在函谷关一百多天,传授他修炼之法,《道德经》也由此问世。

后来老子同尹喜约好一千日以后在四川青羊集市相会,然后耸身腾空,坐在云雾上,面放五明,身现金光,冉冉升空。光烛馆舍,五色玄黄,很久才散去。尹喜目送老子消失,涕泪泗流。这一天江河暴涨,山川雷动,有五色光贯穿太微,遍及四方。从此尹喜按照老子教给自己的治国修身的方法修炼了三年。到丁巳年,就起身往西蜀去,寻访青羊集市去了。

这时老子又分身出生在蜀国大官李氏的家里。青牛化生为羊,毛色青金,总是围绕在婴儿旁边,同孩子嘻戏玩耍。可是有一天青羊不见了。李家的仆人后来在集市中找到了青羊。尹喜到了四川,到处问有没有青羊集市,突然看到仆人牵着青羊走过来。他想,既然集市中有青羊,这里应该就是大仙说的地方了。他问仆人这是谁家的羊,要牵到哪里去?仆人回答说:“我家夫人生了一个儿子,孩子非常喜欢这只羊。羊丢了两天了,孩子哭个不停。现在好容易找到了,正要回家。”尹喜于是告诉仆人说:“请你转告夫人的儿子,说尹喜到了。”

仆人回去后将尹喜的话讲给孩子听,却见孩子立刻起身说:“让尹喜进来。”尹喜进了李家,李家的房宇庭院忽然变得高大起来,莲座涌出。孩子变化成了数丈高的白金之身,光明如日,坐在莲花座上。李家的人见了,又惊又怪。孩子说:“没有什么好怕的,我是老子。”转眼之间,诸天帝君、十方神王、诸仙众都浮空而至,二手各执香花,伏首听令。老子于是封尹喜为无上真人。从此尹喜位列仙班。

2. 萧史和弄玉

秦穆公有个小女儿,非常喜欢西戎国贡献的一块碧玉。穆公便给女儿起名为“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但性情孤僻,尤其厌恶宫里繁琐的礼仪。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穆公见她这么喜欢笙,命名匠把那块美玉雕成碧玉笙送给她。公主自从得了碧玉笙,练习吹笙的时间更长了,技艺也更加精湛了。

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着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一连几夜,都是如此。公主趁闲谈的机会,把有人在远处为她伴奏的事情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

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象在翩翩起舞。大家不约而同地齐声赞道:“真是仙乐!真是仙乐!”

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的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秦穆公专门为他们建造了一座凤凰台。萧史、弄玉就住在那里,不饮不食,不下数年。

后来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从此以后华山中峰又被称为玉女峰。后人在中峰建起了玉女祠,许多胜迹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祠前有一石臼,名为玉女洗头盆;它前面的石台,就是玉女梳妆台;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当年的居室,称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箫台、引凤亭,是萧史吹箫引凤的地方。

3. 鬼谷先生

鬼谷先生是春秋时代晋平公时的人,隐居在鬼谷山中,因此就用鬼谷作了自己的名号。鬼谷先生实际上姓王名栩。鬼谷先生修练多年,对数学、占卜、兵法、游说,出世养生皆有相当造诣。

鬼谷先生的四个有名的弟子:孙膑、庞涓(学兵法)、苏秦、张仪(学谋略),学艺下山后对当时的战国时期的军事、政治都起了很大的影响。

孙膑,庞涓势不相容,鬼谷先生早就明察,并改孙宾的名字为孙膑,暗示他将遭膑刑(膑为当时一种刑罚)。

鬼谷先生悲叹其道将会失传,当孙膑、庞涓下山后,常常流着泪给苏秦、张仪讲学,希望他们能悟道,终因根基太浅,二人始终未能开窍。后来他俩下山时,鬼谷先生也为他俩占卜前程,后均应验无误。

鬼谷先生专心致志地修道。他为人朴实无华、大智若愚。他在世间活了好几百年,最后不知所终。秦始皇在位时,西域的大宛国有很多含冤而死的人横卧在路上。有一种鸟衔来了一种特殊的草,盖在死人脸上,死去的人就能马上复活。官府觉得诧异,就把这事报告给秦始皇,秦始皇就派人带着那种草去请教鬼谷先生。先生说:“大海之中有十座仙洲,它们是祖洲、瀛洲、玄洲、炎洲、长洲、元洲、流洲、光生洲、凤麟洲、聚窟洲,这种草是祖洲的不死草。它长在琼玉田中,又叫养神芝。这种草的叶子像菰米茭白,不聚在一起长,而是孤零零的独自生长。一株不死草,能救活上千的人。

这些修炼人的事迹,让世人知道了什么是修炼,从而使神的概念具体化了许多。

(二) 音乐/文化/技术:

音乐作为神传与人的一种文化在春秋战国时代也进一步的得到了发展和普及。真正造诣很深的音乐家更可以以音乐“通神”甚至预知事情的发展与结局……

1. 音乐

1) 高山流水遇知音

“高山流水”的故事,中国人应该都不陌生。春秋年间,晋国大夫俞伯牙奉命去楚国修聘,中秋之夜泊船于一座山崖下,适逢雨收云散,皓月当空。伯牙抚琴一曲,刚好樵夫钟子期在山崖下躲雨听琴。伯牙问子期:“假如下官抚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闻而知之否?”子期答应一试,于是伯牙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抚琴一弄。钟子期赞道:“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会,将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钟子期又赞道:“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子期对伯牙的问题对答如流,伯牙大惊,推琴而起,遂与子期结为兄弟。当他再来时,子期已然去世。

伯牙慨叹世无知音,摔琴以谢知音,从此再不弹琴,留下千古传奇。

2) 师旷止亡国之音

晋国的琴师旷,字子野,自幼好音乐,但总是专不下心来。自叹:技之不精,由于多心,心之不一,由于多视。乃以艾叶熏瞎眼睛,专意音乐。能察气侯之盈虚,阴阳之消长,天时人事,吉凶如见。一次,晋平公与楚国相战,不知楚兵情况,师旷通过琴声占卜。他先奏“南风”,声不扬,多肃杀之声,而“北风”和平可听。他告诉晋平公不出三日,楚兵必走无疑,无须进兵。果然不出三日,人报楚军因大雨雪,死伤过半,已班师而回矣。

又一次,晋平公为和楚灵王媲美盖了一间大宫殿并让诸侯庆贺。卫灵公及其琴师涓路经濮水, 夜半时有音乐自水而出, 学而习之。 在宴会上, 晋平公让师涓演奏新学之曲。 曲未及半, 师旷以手按琴说:且止。 此亡国之音,不可奏也。晋平公问: 何以见之? 师旷说: 殷末时, 师名延者, 与商纣王奏糜糜之音,纣听之而忘倦,即此声也。 及武王伐纣, 延抱琴东走, 自投濮水, 有好音者过此,其声辄自水中而出, 涓之途中所闻, 必在濮水之上。 卫灵公暗自惊异。晋平公问:此前代音乐, 奏之何伤? 师旷说:纣因淫乐, 以亡其国, 此不祥之音, 故不可奏。 晋平公一再相强, 师涓只好奏完。 晋平公大悦问: 此是何曲? 师旷说:此所谓清商也。 清商虽悲, 不如清征。 晋平公问: 清征可得而闻乎? 师旷说:非有德之明君, 否则不可听之。 晋平公强师旷奏之。 玄鹤八双, 飞鸣而至, 舒翼而舞, 满坐皆欢, 踊跃称奇。师旷更告诉:清征之上, 尚有清角, 乃皇帝大会鬼神于泰山而作。 自后君德日薄, 不足以服鬼神, 神人隔绝。 若奏此声, 鬼神聚集, 有祸无福。 晋平公迫之再三, 师旷不得已, 复援琴而鼓, 玄云狂风,
雷雨如注。 平公从此受惊。 而师旷辨新声, 奏神曲为历代世人称颂。

从这些史实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神传的音乐文化与神有着紧密的联系。当人们潜心学习, 在修炼中提高, 还会具有神通。 可是当人们不重德, 不信神, 就会神人隔绝。 无德而妄听神曲还会遭灾惹祸。 这正是古人强调重德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

2. 文化与科技

文化艺术方面, 史前遗留的文化再加上神的进一步安排和传播, 在这一时期更是得到了长足进展。 很多文人墨客写札记, 记国史, 更兼诸子百家的出现, 使得这一时期很像欧洲的文艺复兴时期。

当然, 这里有正神为神传文化发展而做的安排, 也有负的一面的破坏和干扰。所以, 此时正邪同在, 再加上各种族, 国家, 群体都希望在“文化复兴”,神下世传法讲道这一时期树立自己特点的文化, 就使得世事更加繁杂纷纭。 世人往往迷在其复杂的表现, 其可读可鉴, 可歌可泣的具体事物中, 惊得目瞪口呆, 而流连忘返。

当大洪荒毁灭了所有的生产工具后,上一次史前留下的科学技术及其成果皆付之一炬。但毕竟会有一些流传下来。从出土文物中,我们不难看到史前遗留的高科技的痕迹。而这些绝不是按进化论所能解释的。

1) 历二千多年无锈蚀和具形状记忆的青铜剑

1965年,在湖北纪南城发现一柄名贵的青铜剑。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虽然深埋地下二千多年,但毫无锈蚀,刃薄锋利。剑全长为5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在剑身一面近格处刻有两行篆文,共八个字。初步释读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作(乍)用剑(左金右佥)”。

经研究发现,剑的表面含铝、铁、镍、硫组成的青铜合金,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的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代在精密磨床上生产出的产品相媲美。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有铬盐化合物。据研究推测,剑的铸造是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分两次浇,使之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金属工艺,是世界上其它国家到近代才开始使用的。

秦皇兵马俑曾出土了一把含有“形状记忆合金”的青铜剑。在挖掘时发现,剑身被一尊重达一百五十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弯曲度超过四十五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青铜剑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原状。这种“形状记忆合金”是当代冶金学家正在研究的难题。

2) 编钟

“编钟”分为钮钟、甬钟、(左金右专)钟三类,有从大到小不可颠倒的组合关系,因而称之为“编钟”。古时乐有“八音”,即金、石、丝、木、土、革、匏、竹。金指以钟为代表的青铜铸造乐器,“八音”之中,楚人所爱以钟为最。钟作为一种乐器,也成为楚国重要礼器,楚人曾大量铸钟。曾侯乙编钟是其中的代表作,堪称“编钟之王”,世界音乐史之奇迹。在曾侯乙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音、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2828字,加上钟架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总字数3775字,其内容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编钟大小共64件,每件都能发出两个乐音,全套编钟音质纯正、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旋宫转调,演奏各种采用和声、复调以及转调手法的乐曲。

“青铜工艺”本身是技术性较高的工艺类型,不仅要具备矿石冶炼技术,掌握铜、锡、铅的比例关系,同时更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和制造方法。

3) 最早的指南器─司南

司南,是最早的指南器,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代已出现和使用。当时的司南不仅做为度量工具,其寓意还用于谋略和国策。据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的《鬼谷子·谋篇》记载: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

这些记载和发现,都说明了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已经能把史前遗留的一些高科技成功地继承和运用。所以象含有“形状记忆合金”的青铜剑至今还是难题的高科技产品出现在2000年前,就不难解释。而不是象进化论所说的人类是一点一点进化到现在的。

(三) 医学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很多“神医”的记载。他们的医术来自神传,他们自己也都有神通。春秋战国时代,有很多这样的历史记载。

1. 神医扁鹊

扁鹊姓秦,名叫越人,祖籍齐国勃海郡,后迁居郑国,约生于公元前五世纪。由于他与上古轩辕皇帝时代的名医扁鹊有类似之处,因此与他同时代的人也尊称他为扁鹊。

扁鹊年轻时在客店遇异人,得真传并从此能隔墙看到另一边的人。实际就是常人说的天目开了。用这种功能诊察疾病,完全能看到五脏六腑疾病的病根和体内病物的部位,他只是把诊脉当作一种名份上的事情。

在晋昭公的时候,赵简子得了病,五天不省人事。其它大夫们都惶恐不安,便把扁鹊召来。扁鹊进去给他看了病。出来时,董安于向扁鹊询问病情。扁鹊说:“他的血脉和顺,你们有什么值得惊怪的呢?从前秦穆公也曾经像这样,七天才醒过来。现在你们主君的病和他的病相同,不超过三天必定能病愈,而且病愈后也必然有话要说。”

过了两天半,赵简子苏醒了,说道:“我到天帝那儿去了,非常喜乐,和众多神人一起在天帝居住的中天游览。天乐奏了九遍,千万神人共舞,与夏、商、周三代的音乐都不类似,那种音乐声简直动人心魄。有一只熊想来牵拉我,天帝命令我射杀它。我射中了它,那熊就死了。又来了一只罴(俗称人熊),我又射它。被我射中后,罴也死了。天帝很高兴,赠送我两个笥(方形竹器),都是带把的。我看见我的儿子在天帝旁边。天帝把一条翟犬委托给我,说道:‘等到你儿子身体健壮以后,就把这条狗赠送给他。’天帝还告诉我:‘晋国要一世世地衰落,经过七世以后便要亡国。一位姓嬴的人将要在范魁的西边大败周国的军队,但也不能占有该国。’”董安于听到这些话后,把它书写下来并且收藏好了。他又把扁鹊的话告诉了赵简子,赵简子便赐送给扁鹊四万亩田产。

那以后,扁鹊来到虢国。虢国太子刚死去。扁鹊来到虢国宫廷门前,讯问死因并请禀报国君,说我是齐国的秦越人,现住在郑国,不曾拜见、侍奉他而仰望其风仪神采。听说太子不幸的死去,我能使他复活。”

虢君走到宫殿中门来迎接扁鹊。扁鹊说:“像太子这种病,就是所谓的‘尸蹶’。太子并没有死。”扁鹊就让徒弟子阳磨利针具,用来针刺头顶的百会穴,过了一会儿,太子苏醒了。又让徒弟子豹施行药力温渗体内五分的熨法,用八减方剂的药物混合煎煮,不断更换热药熨贴胁下部位,太子能起身坐了。再进一步调适阴阳,仅仅服药二十天就恢复了原状。所以天下人都认为扁鹊能起死回生。扁鹊却说:“我并不能起死回生,像这种本来应当活的人,我不过能使他康复罢了。”

扁鹊来到齐国,齐桓公把他当作客人。扁鹊上朝拜见齐桓公,说:“您有疾病在腠理部位,如果不治疗将要深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桓公对身边的近臣说:“医生好图利益,想要治疗没病的人,以之邀功。”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桓公,说:“您有疾病在血脉之中,如果不治疗恐怕会深入。”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退出。桓公不高兴。五天后,扁鹊又去拜见桓公,说:“您有疾病在肠胃之间,如果不治疗将会更深入。”桓公不应声。扁鹊退出。桓公又不高兴。五天后,扁鹊要再去拜见桓公,可是远远看到桓公就掉头跑开了。桓公派人去询问其中缘故。扁鹊说:“疾病在腠理时,是汤药和熨法的效力所能达到的;在血脉时,是针刺砭石的效力所能达到的;疾病在肠胃时,是药酒的效力所能达到的;疾病在骨髓,即使是主管生命的神灵也不能把疾病怎样了!如今疾病在骨髓,我因此不再请求为他治疗了。”五天后,桓公身体疼痛,派人召唤扁鹊,扁鹊已经逃离齐国。齐桓公最终还是死了。

扁鹊的名声传遍天下。扁鹊来到邯郸,听说当地人尊重妇女,便做妇科医生;来到洛阳,听说那里的周国人敬重老年人,便做治疗耳、目、□疾的医生;来到咸阳,听说那里的秦国人珍爱儿童,便做儿科医生。总之是随着各地习俗的不同来改变自己行医的侧重点。秦国太医令李酰知道自己的医技不如扁鹊,就派人刺杀了他。

2. 名医医缓

另一个神医的事例。晋国的晋景公曾梦见一厉鬼,披散的头发一直垂地,捶胸顿足,厉声骂道:“你杀我子孙,不仁不义。我已向天帝诉冤!”说罢,厉鬼毁坏大门和正门而入,就向景公掐扑过来,景公大惧,往内宫奔逃,厉鬼又破户追入内室,景公甚感恐怖,呼叫而醒。醒后,晋景公即召见桑田的一位巫人,巫人所卜和景公的梦境完全相同,景公惊惧地问道:“那怎么办才好?”巫人说:“不得吃新麦。”

巫人去后,景公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就遣人往秦国求医。秦桓公派遣名医医缓来晋为景公治病。秦医未到时,景公梦见疾病化为两个童子,其中一个童子说:“医缓医术高超,他来治病,恐怕会伤害到我们,我们逃到何处才安全呢?”另一童子回答说:“我们躲避在肓(膈)之上,膏(心)之下,即使有良医,又怎能奈何我们?”

等到医缓到来,给景公诊病后说:“这病已不可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力也不能到达此处,实在不可治了。”想到医缓的诊断与梦境相符,景公叹道:“你真是良医!”于是厚礼送医缓回秦国。成语“病入膏肓”既出于此。后来,景公忽然想吃新麦,吃了麦粥,顿觉腹胀,急急起身如厕。没想到,景公竟然跌入厕内,陷于粪池中而死。

这些名医的治病实例,其通神的奇迹都揭示了古代中国中医的高度发达。并且其高超的医道来源于神传或修炼。中国的中医至今才被西方一些国家承认,其主要原因就是对中国古代神传文化的不理解。对经过修炼能具有超常的功能不理解,不承认。

(四) 军事/战略/争战中所演义的人类在这一时期的道德规范

春秋战国时期,百国纷争,战事迭起。军事战略的发展和应用开始有了详实的记载。怎样用兵,怎样兴正义之师,怎样顺天意,应天时,都在这几百年的演绎中为后人留下了典例。其中孙武作为代表人物一直为后人称颂,还有他的兵法十三篇一直到今天仍作为经典在全世界广为流传。我们从楚、吴、越三个国家兴衰荣辱的这段历史来简述孙武军事思想,战略的发展流传。从这段历史演绎出的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中,阐述后人怎样从这段史实中知道什么是忠臣,什么是奸佞,怎样为中庸之道,怎样激流勇退。当然, 这一时期, 每个国家、地区都有很多动人的史实, 为那个国家地区的文化、 历史注入内涵。 但因篇幅所限, 我们不可能一一列举。

1. 吴楚之争与忠、孝、节、义的内涵初步演绎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

伍举、伍奢父子皆为楚国世代忠臣。楚平王杀三兄继位后,枉杀伍奢极其长子伍尚。仍要追杀次子伍子胥。帮助伍子胥微服过昭关逃离楚国的东皋公曾是扁鹊的弟子(此时也有一、两百岁了),见到楚平王杀了良臣伍奢及长子伍尚,又要赶杀伍子胥,动了恻隐之心。 便请和其一起要出外云游的好友黄甫讷扮做伍子胥被抓,正巧, 伍子胥因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愁白了头发, 顺利混出关卡。 这就是后世所传的, 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

子胥入吴后帮助当时的公子光得了王位,并推荐孙武为帅。孙武首次总结、整理、创编了此次人类最早的军事巨著《孙子兵法》,并在后来对楚的战争中发挥的淋漓尽致。吴国以弱胜强,几乎灭楚后,大胜而归。孙武只留下他的《孙子兵法》,功成身退,不染世俗,为后世称为武圣,名垂青史。孙武的后人孙膑, 继承祖志, 运用《孙子兵法》在战国时期也写下了军事, 战略史中动人心魄的一章。

在这段史实中,有很多故事丰富了人们的思想内涵及文化传统。如专诸进炙刺王僚, 要离断把臂刺庆忌, 伍子胥解郑之围以报恩于鱼丈人, 掷千金以谢浣纱女救命之恩的故事为后世传颂效仿, 并把忠、孝、节、义的内涵初步演绎了出来。 当然, 后世经过更多的事例把这些文化精髓, 思想内涵演义的更加刻骨铭心, 以至于深深的融进中国传统文化和人们的思想中。

吴国大败楚国后,空前强大,又打败了越国,并把越王勾践作为人质压在吴国。越王勾践利用贤臣, 范蠡、文种保住了越国,又与吴国奸臣伯嚭相通,最后让吴王释放了勾践。勾践回国后,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挂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尝尝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还说:“你忘记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身耕作,夫人亲手织布,吃饭从未有荤菜。从不穿有两层的华丽的衣服,对贤人彬彬有礼,能委屈求全,招待宾客热情城恳,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勾践用文种之计,献美女西施,使吴王难一心朝政。又用蒸熟的大米送还吴国使吴国来年颗粒无收。 越国还治军习武,加强军备。 伍子胥忠言进谏,可吴王只听伯嚭等谗言, 最后吴王派人赐给子胥一把“属镂”剑让他自杀。子胥大笑道:“我辅佐你的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为王,你当初想与我平分吴国,我没接受,事隔不久,今天你反而因谗言杀害我。唉,唉,你一个人绝对不能独自立国!”子胥告诉使者说:“一定取出我的眼睛挂在吴国都城东门上,以便我能亲眼看到越军进入都城”。 吴王还杀害了其他敢于进谏的忠臣, 良将。 当吴国在黄池大会诸侯称霸之时,勾践乘虚而入打败吴国。吴王出兵之前, 吴太子友曾巧用“螳螂捕蝉,黄雀再后”警告吴王,其背后的越国一直伺机灭吴。 但吴王不听, 自取其败,元气大伤。

四年后,越国再次攻打吴国。越国大败吴军,并包围吴都三年,吴军失败,越国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自杀身亡,自尽时遮住自己的面孔说:“我没脸面见到子胥!”越王安葬了吴王,又杀死了太宰嚭。

但是勾践是一个可以“与之共患难,却不可以与之共享乐”的君王。范蠡在他成为霸主后,离开了越王,功成身退,只舟出五湖而去。他劝文种“子不记吴王之言乎?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高鸟尽,良弓藏。……子今不去,祸必不免。”文种不听。 最后被勾践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文种仰天叹息,悔不听范蠡之言。但想能用“属镂”自刎,堪配子胥,亦复何恨? 有人见子胥同文种前后逐钱塘潮浪而去。今钱塘江上, 海潮重叠, 既有前潮子胥后潮文种之说,以念吴越春秋中这两位忠臣。

短短几十年楚、吴、越的争战,从兴衰荣辱的演义中,后人看到了忠、孝、节、义,领略了卓越的军事, 战略典范及辉煌的军事篇章。子胥的忠勇、仁义;伯嚭的奸诈;专诸的孝;要离的智;孙武的谋;越王的韬诲、隐忍, 范蠡激流勇退, 超然于世,文种辅佐尽忠,流芳千古。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大戏, 一个个动人心弦的剧情,使这段史实千古传唱,一直为后人赞叹并仿效。为后世人的行为、思想、文化中应有的正念正信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吴起为尽忠于鲁国, 杀妻求将。 为帅后与士卒同衣食, 卧不设席, 行不骑乘, 治军严谨, 屡战屡胜。 先后帮助鲁国、魏国、 楚国富国强兵, 不失为战国名将。 燕昭王任用乐毅合秦、 赵、 韩、魏、燕五国之兵, 为上将军, 一举几乎灭齐。 当时秦国名将白起, 赵国名将廉颇等都在乐毅麾下, 后世人都称乐毅为战国时代的名将。

在军事指挥上, 孙膑、庞涓师从鬼谷子, 两人下山后, 对战国时代的军事, 战争影响极大。 孙膑巧妙地应用了其祖之《孙子兵法》, 屡战屡胜打败了当时强大的魏国(庞涓为帅), 充分地演绎了战略战术在战争中的应用, 他以弱胜强,围魏救赵, 诱敌骄兵的战例都被后人引用、借鉴, 在中外军事史中留下了辉煌的典范。 其中孙庞斗智也为后世描画了正直、奸诈惟妙惟肖的画像。

随鬼谷先生学谋略的另外两个学生, 苏秦、张仪出山后也在战国史上留下了“合纵连衡”的一页, 也为后世国家纷争中, 如何利用外交、战略、权衡经济、军事、地利、 邦交等各方面利益留下了可读可鉴之例。

2. “结草”与善恶有报

整个春秋战国时期,人类重义守信,善恶有报的史实比比皆是。 人类敬天敬神, 自律律人,致使道德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 例如, 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之战。杜回勇猛异常, 魏颗及其弟魏琦屡战不赢。 忽有人梦中告诉魏颗“青草坡”三字。 魏颗遂在该处名叫青草坡的地方设伏。 将杜回引至青草坡,忽见杜回一步一跌,立脚不住。而魏颗则见一老人以青草挽结, 以攀杜回之足。结果杜回被捉兵败。魏颗是夜梦见那老人说:将军知杜回所以获呼? 是老人结草以御之。魏颗惊曰:素不识叟面, 乃蒙相助, 何以奉酬? 老人曰:我乃祖姬之父,而用先人之治命, 善嫁吾女祖姬, 老汉九泉之下, 感子活女之命, 特效微力, 助将军成此军功。

原来魏颗之父, 有一爱妾祖姬, 其父嘱魏颗:吾若战死沙场, 汝当选择良配,以嫁此女。 但当其父病笃之时又让魏颗以祖姬为其殉葬。 魏颗知此为其父临终混乱之言, 不从乱命。 并将祖姬择人而嫁之, 有此阴德, 所以有老人结草之善报。

还有,前文中提到的庞涓, 与孙膑有八拜之交, 曾发誓若背信弃义, 则遭万箭穿身。当其骗取《孙子兵法), 残杀孙膑的阴谋败露后, 孙膑逃回齐国并在最后一战中, 将庞涓引至“马陵道” , 庞涓最后应其誓言, 被乱箭射死在“马陵道”,也正好兑现了鬼谷先生所占庞涓将“遇马而瘁”的预言。

可见,善恶有报,天网恢恢。人做的任何好事,坏事都有善恶之报。 正是由于人们知道善恶有报这一道理, 这一时期,人类的道德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其实, 在人们信神敬神的任何一个时期,人类都不敢胡作非为。只是到了共产邪灵统治的时期,灭神毁道,宣扬无神论,才使人类的道德急剧下滑,因为人类没有了心灵的约束。

因为篇幅所限,本文不能列举所有史实。 所有这些能在历史画页上留下史实的人物,及其事例都在通过很长的时间,很动人的事件,将要启示,留给后人的思想内涵、道德规范细致地演绎出来,以期后人能深深的印在脑海里, 融入意识中,成为正统的神传文化主流。其中的主要人物,大戏的主角都可看出是神的直接安排。

三、结语

春秋战国的几百年间,神下世传道、讲道、度人、为人类奠定对神的正念、正信,告诉人什么是修炼,什么是做人的准则,使人类从新直接聆听神的教诲(不只是史前的传说)。 同一时期,在世界其它地区,也有神下世度人,讲法、讲道。随着正神的讲法、传道,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也随之出现。从相生相克之理来理解,就很容易清楚其必然性。同时也知道后世乱法,乱道的必然。

当然,这繁荣、复兴的背后有着更复杂的因素─正神的安排,坏神的捣乱。所以才使这段历史更加如此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其实,让世人看不清历史是为何安排的,忘掉神的主宰,迷惑返本归真的做人目地,扰乱人的正信等,正是坏神干扰的目地之一。

在共产党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神传文化被认为是迷信。修炼及修炼人所显现的神迹被诋毁,被诬蔑。共产党无视人类继承史前科技,及经神传而具有的高度发达的科技、医术、文化、艺术、音乐,等等。 它们把中国的历史划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其定义都建立在剥削,被剥削的地位及从属关系上。它们鼓吹无神、无佛、无道、无前生、无后世、无因果报应。鼓励穷人,被剥削者无须偿还业力,无须安分守己,反应巧取豪夺,造反发家。

在它们的历史描述中, 逆天叛道、 草寇、土匪、流民等, 被捧为英雄─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 而王侯、富人、有知识的学者则一律被视为革命,造反的对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垃圾。 站在常人、无产者、被剥削者的角度,共产党所倡之造反有理,穷人当家,暴力革命,好像是为穷人着想。所以迷惑了党文化培养出的几代人。但在天理看来,信奉共产主义,人们则不信神明,作恶无度。前生造业无数,致以今生沦为无产者---被剥削者。当人们不思承担罪过,消灾减业,反逆天而行,夺别人财富,肥自己腰包,业上加业,罪上加罪时,整个人类将加速处于罪大业大而被毁之边缘。共产党近几十年的实践恰恰证明如此。 与天斗, 与地斗, 斗得中国如今黄沙狂舞, 旱涝频频。 与人斗, 斗得神州亿万生灵涂炭, 八千万阴魂不散,道德败坏,良知灭尽。

历史是神创造的! 人只不过是按照神的安排走过这段历史,扮演历史大戏中的各个角色而已。 中华民族,悠悠数千载,春秋战国时代,虽短短几百年,却在神的呵护安排下, 演绎了很多正反两方面的史例, 为后世借鉴、效仿,充实了人类内涵。更主要的是, 为炎黄子孙,后代百世, 更进一步明白了重德讲道,信奉神明,尊师爱长,扶老携幼,君臣分礼,忠奸明辨的做人,处事的原则。几百年的纷争、战事, 当然也为后代明确了“兵争天下,强者治国”的规则。

谨以此文,借这段辉煌历史,讲述中国历史之神传文化的本质,纠正共产邪灵篡改,扭曲的历史,为世人明鉴。

结尾词:

洪荒涤旧纪元起,悠悠五千文明。兴衰荣辱戏告终,且问剧中人,痴迷何时清?

细览长卷千秋史,处处可见神灵。改朝换代巧调停,皆为迷中人,彻悟在今生!

发表时间:2005年06月27日

 
• 下一篇:2005年台湾未来科学文化研讨会论文:汉字是一个生命体(图) 2005.6.28
• 上一篇:2005年台湾未来科学文化研讨会论文:由中国古代度量衡发展探索未来科学方向(图) 200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