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5年9月26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唐代韩愈对为师者的解释。生命是父母给予的,如何做人及立身处世的学问就要依赖师父的教导了。“父”字与“师”字组成了“师父”一词,中国自古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所以对待师父自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发自内心的恭敬谦卑。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敬师尊师,传统家族中敬拜“天地君亲师”的神位,足可见对“师”的尊重程度。《吕氏春秋》中指出,“古时的‘十圣人、六贤者’(指神农、黄帝等)没有不尊师的。”
《资治通鉴》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汉的大儒魏昭,少年时钦慕于郭泰的贤名,请求留在郭泰的身旁侍奉,给他洒扫房屋和庭院。郭泰允许了。
有一次,郭泰因身体不适,命魏昭给他煮稀饭。稀饭煮好以后,魏昭端给郭泰,郭泰大声喝斥魏昭说:“你给长辈煮稀饭,不存敬意,使我不能进食。”并将杯子扔到了地上。
魏昭又重新煮好稀饭,再次端给郭泰,郭泰又喝斥他。这样一连三次,魏昭的态度和脸色始终没有改变。
于是,郭泰说:“我开始只看到你的表面,从今以后,我知道你的内心了!”
成文:2005年09月19日 发稿:2005年09月26日 更新:2005年09月26日 03:02:06
-------------------------------------------------------------------------
【传统文化】知恩图报
【明慧网2005年9月29日】“知恩图报”、“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报德,至死不忘”,一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传统美德。成语“结草衔环”的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秦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象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节选自正见网成语故事《衔环结草》一文)
成文:2005年09月19日 发稿:2005年09月29日 更新:2005年09月26日 03:07:31
• 下一篇:【传统文化】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宰相肚里能撑船” 2005.10.3 |
• 上一篇:【传统文化】何谓“阴德”、积阴德 福报多 2005.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