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贯明
加拿大尼亚加拉大瀑布。(摄影:贯明)
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人,很少有人能躲过人生中的苦难。饥饿、武斗、物质的贫乏,再加上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让许多人活得生不如死。我亲眼看到了一个所谓的“地主婆”在遭到多次批斗之后绝望地自杀,也见到过在寒风中仍然穿着夏衣沿街乞讨的人被冻得奄奄一息。
“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一语出自文天祥的《正气歌》,意思是说,在危急的时候,一个人的气节才会凸现出来,这样的人才会在史册上一一留下他们的英名。一个人越是处于贫困苦难之中,越容易清楚地看到他的品质与气节。在那个严酷的年代,尽管大多数人都是一贫如洗,但是所结交的朋友也都是患难之交,在极度的物质贫乏之际,我看到的那一群乐于助人的人们也都是自己缺吃少用的人,倒是相对富有的人鲜有同情心。其实人越穷,越能体会到做人的难处,他们的心与落难的人一样感同身受,对他人的贫困也乐于出手相助。
人穷之际正是发奋图强之时
幼年之时,奶奶经常教我的一句话就是:“人穷不可志短”。并告诉我,没钱时,千万不要一直“喊穷”,否则就会“越来越穷”。个人的生活可以尽量节省,与朋友吃饭时一定要抢着先付钱,不要每次都让朋友吃亏。只要这样才能时来运转,走向富足。
成年之后我走出了国门,日子也确实像奶奶所说的那样时来运转,越来越富足。愿意出钱请我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但那些人大多都是名利场上的酒肉朋友,有利可图时大家欢天喜地,无利可分时众人一哄而散。有一段时间我在一个名为“华源会”的华人社团中担任会员部主任,几乎每天都去吃千元以上的大餐,饭局之中虽有天南海北的高谈阔论,但是我却没有结交到真正的朋友。也许这样的生活不符合做人之道,此后我的经济收入逐年减少,后来慢慢地演变到生活上有些拮据了。
纽约法拉盛市街公园景色 。(摄影:贯明)
入不敷出之际,我又回想起了奶奶以前对我说的话:“人穷不可志短”。也读到了史书中的汉朝名士朱买臣的传奇故事,他出身贫寒,靠卖柴为生,酷爱读书。妻子不堪其穷而改嫁他人,他仍自强不息,熟读《春秋》、《楚辞》。汉武帝时,由同乡严助推荐,当了汉武帝的中大夫、文学侍臣。他与司马相如、枚皋等人常在一起研讨辞赋,将汉赋文学推到了顶峰。此时我终于明白了人生中的困惑与富贵之道,人变穷了只是一种警醒,人穷之际正是发奋图强之时!此时人如果不断地喊穷,就是不知足,那将会使自己越来越穷。
如能振作精神,发奋图强,在贫困之中还能经常为他人着想,就能很快地脱贫,走向富贵之路。
大苦难成就千古名作
不仅物资财富的获得需要发奋图强,历史上的大多数名作也都是那些历经苦难、人品纯洁之士发奋之后所写。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说:“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从古至今,艰苦走过一生道路的人很多,艰难是难以避免的,也只有在艰苦的磨练中,人的内在品质才能放射出光芒。
宋朝名臣范仲淹两岁时丧父,随母远嫁,幼时读书甚至连一碗粥都难以吃到,其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宋朝的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出生于寒门,累经苦难,最终写出了巨著《资治通鉴》。千古大文豪苏东坡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魅力也在于他对苦难人生的超越,才写出了《赤壁赋》那样流传千古的名作。这些伟人所创造的辉煌成果的背后,都忍受过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他们承受了上天所赐予的一切苦难,最终这些苦难都变成了极其珍贵的精神财富。
历史事实证明,出身于豪门之人,多为饱食终日、碌碌无为之辈;古之圣贤者,皆是累经磨难、饱受痛苦、在逆境中经受了千锤百炼之人。人生中的贫困疾苦,从另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上天给人的一种提升心灵的机会。人在贫困苦难之中,如果能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磨难就必能成为灵魂升华的阶梯。在经历贫困苦难之后,人生的彼岸将是充满光明之地。
──转载自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