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慧网2005年10月19日】江苏兴化县有个叫马文安的商人,识书习礼。他的妻子吴氏,相貌漂亮,性情也很聪敏,善于打理家务,只不过有些傲慢,怨恨之心比较重。因此,婆媳之间经常发生摩擦。每次马文安回家,婆媳二人都在他面前互相诉说对方的不是。婆婆说媳妇不孝,媳妇说婆婆不仁,双方各执一词,这让马文安真是左右为难。马文安知道妻子不愿遵从母亲,于是想了一个办法让妻子感悟自己的过失。

有一天,吴氏又开始向马文安诉说婆婆的不好,马文安便安慰道:“老母亲啰嗦,我也知道,我已经想好了,我要带你到外面去住。只是亲友外人并不知道母亲难侍奉,我们如果突然背亲离家,难免要受人家指责,所以我劝你暂时忍耐一二个月。在这期间,你一定要任劳任怨,尽心侍奉,让亲友们都知道你很孝顺,说母亲不好,然后咱们再搬出去。这样就可以避免旁人说三道四了。”

吴氏听后,还是面露为难的样子。马文安又说:“很快咱们就要到外面居住了,在这短暂的几十天工夫,你就权当她是咱们的宾客,对她進行殷勤款待,又有什么为难呢?”

吴氏于是答应了丈夫。从此对待婆婆就和颜悦色,顺意承事。做婆婆的见媳妇脾气已改了,凡事都能顺从自己,心中快慰之余,也就对其倍加体谅。结果以前的日常摩擦没有了,变的和睦了。

过了些天,马文安见吴氏并不像从前那样对他诉说婆婆的不是,故意问她:“近来老母对你怎样呀?”吴氏说:“比以前好点了。”马文安又对她道:“她既然略微好点了,你应该更加谨慎侍奉,务必要使她的不仁、你的孝道,让众人都知道,那样我才可带你到外面住呀。”吴氏听了,唯唯答应。

这样,又过了些时日,马文安再问吴氏:“老母对你怎样?”吴氏回说:“现在婆婆待我很好,我不再想离家别居了。我很情愿常在她老人家的身边,替你尽人子应尽的孝道。”

文安道:“我的本意,就是要你肯尽孝道呀,并不是真的要你离家别居。现在我将我的本意,同你讲穿了,你便知我的苦衷。你从前对我诉说老母的啰嗦难侍奉,我早就明白,这是你没有照顾好老人的关系。但当时你在气头上,心中只知别人的不是,毫不想到自己的错处,我若明说你的不是,你一定不肯承认。要你曲意奉承老母,这更是你所办不到的。所以我在万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只好以善巧方便的方法,使你暂时忍耐,曲意谨事,来改变你心中的傲慢,我并不是欢喜用手段来欺骗你啊。”

还告诉她:“古人说的:‘会做媳妇没恶婆’,实在是经验之谈呀,从今以后,我希望你待人接物,务必要反省自己,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切不可总是责怪他人。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处世是这样,何况是侍奉父母尊亲呢?”并借机给她讲了父母恩德的重大,以及自古以来孝子贤妇历尽艰苦、勤修孝道的事迹。

从此以后,婆媳之间关系非常融洽,人们都称赞他家为孝慈双美。

古时的人特别讲究“内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遇到矛盾时,如果互相之间都找对方的不是,这样矛盾只会越闹越大。马文安的忠孝和循循善诱的处理方式值得称道,但故事中蕴涵的“反身自省”的道理却更令人深思,当我们遇到矛盾时是怎样做的呢?

我们还讲了,我们人人都向内去修的话,人人都从自己的心性上去找,那做得不好自己找原因,下次做好,做事先考虑别人。那么人类社会也就变好了,道德也就回升了,精神文明也就变好了,治安状况也就变好了,说不定还没有警察了呢。用不着人管,人人都管自己,向自己的心里找,你说这多好。大家知道现在法律在逐步健全,逐步完善,可是有人为什么还干坏事?有法不依?就是因为你管不了他的心,看不见时,他还要做坏事。如果人人都向内心去修,那就截然不同了。”李洪志大师在《转法轮》一书中道出了“向内去找”、“向内去修”的真谛。这也是很多人修炼法轮功没几天,却能变得宽容大度,家庭和睦,妻贤子孝的原因吧

成文:2005年10月11日 发稿:2005年10月19日 更新:2005年10月19日 14:40:57

-------------------------------------------------------------------------

【传统文化】不彰人短 不炫己长

文/清言

【明慧网2005年9月21日】俗话说“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总是看重别人的缺点,而且到处张扬,这样就会给别人造成伤害,这可不是君子待人处世之道。

“江南才子”文征明是明代中期最著名的画家,大书法家,他生性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过错。有人想要把别人的过失告诉他,他必巧妙的转移话题,使对方无法说下去。他终生都如此。

东汉著名将领马援也曾告诫侄儿说:“我希望你们听到别人有过失,就好象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嘴里不能说!”

对于自己的优点或长处,我们应当始终韬光养晦和抱以谦逊的态度。

老子曾经对孔子说:“我听说,聪明的商人会把财物藏得很严密,仿佛一无所有。盛德君子的容貌仿佛十分愚钝。去掉你身上的骄气与过多的欲望,去掉你踌躇满志的神色与放荡的心志,这些都对你没有益处。”[1]

《中庸》引用《诗经》中的话说:“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絅”是单衣或外衣的意思。绣有花纹的锦衣外面为什么还要加上单衣呢?就是嫌花纹太显露了。用此来说明君子之道应该韬光养晦,内蕴深藏不露,外表虽然暗淡,日久就会彰显它的光芒;如果内蕴肤浅,虽然外表引人注目,但很快就会日益消亡。

宋朝的欧阳修,文章写得非常好,是历史上有名的大文学家,可是他对待客人,总是多谈朝廷施政的事情,而不谈及文章。当时的蔡襄精通政事,但是蔡襄对待客人,也是多谈文章,而不谈及政事。这两位先生都是非常的善于韬光养晦,不会在别人的面前,炫耀自己的长处,所以在历史上都能够享有盛名,而且官也做到了极其显贵的地位。

被称为“唐初四杰”的卢照邻、骆宾王、王勃、杨炯四人以文章而享有盛名,个个才华盖世。当时的大臣裴行俭通晓阴阳,有知人之明,他见到卢照邻等四人后说道:“读书人以后能不能够发达久远,鸿图大展;应该是先要看他有没有宽宏的器识,其次才是他的文章啊!王勃他们四个人,文章虽然好,但是多显得浮躁浅薄,喜欢炫耀自己的才华,这不是享有爵禄福报的根器啊!杨炯这个人还稍微显得沉静收敛一些,他能够善终,就算是十分的幸运了啊!”后来这四个人的命运,果然如裴行俭所说的一样,只有杨炯得以善终。

[1]原文“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成文:2005年09月19日 发稿:2005年09月21日 更新:2005年09月21日 10:18:16

 
• 下一篇:中国古代礼仪——坐姿 2006.3.17
• 上一篇:【传统文化】受污不辩 忍辱修德、受辱不怨 能忍祸消 2005.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