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大纪元)
听众朋友们,今天的传统文化节目时间里,我要和大家分享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篇用来启蒙养正,教育孩童待人处世时应遵循的礼仪和规范的文章:“训蒙文”。
训蒙文和《三字经》类似,他的影响也仅次于“三字经”,他的内容包括孝悌敬老、谨慎守信、宽容待人等待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是由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李毓秀所编,内容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后来呢清朝的贾存仁修订后改名为“弟子规”。
中国以前被尊称为“礼仪之邦”,但自共产邪灵盘踞中华古国以来,鼓吹假恶斗的歪理邪说,美好的中华传统礼仪和传统道德观念已经被践踏摧残的支离破碎。在古时后小孩都懂得的道理,现在的成年人却知之甚少。今天呢?我们就特别选择“训蒙文”中的部份内容跟大家分享。
我们先来看这一段,我们说话时要遵守的道德规范: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
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说话,要以诚实守信为本,一定要遵守承诺,欺骗不实的话一定不能说。无聊无用的话也是少说为好,特别是花言巧语、机巧诈伪的话更不能说。奸滑诈伪的话、污秽肮脏之词,这些市井歪邪之气,切莫沾染。没有亲眼见到的事,不要随便到处对人说,自己不清楚、没弄明白的事,就不要到处去传播。
好,我们再看下一段: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见到他人有优点,自己应立即想到去学习,即使相差很远,也要不断努力。见到他人有过错,应立刻反省自身,有过就立即改正,无过就加以警示。只有德行、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时,才应该刻苦自砺。如果是衣服穿戴或者巫饮食方面不如人,那就不必忧愁了。
好,再看下面的一段: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揜饰 增一辜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失就发怒生气,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就高兴,这样对自己不利的朋友就会来到,而真正的良朋益友会离自己越来越疏远。只有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好话时感到惊恐,听到别人指出自己过失的时候感到欣慰高兴,这样正直诚实的人呢才会与自己亲近。一个人无心的过失,是称为错,如果是明知故犯,那不叫错,那就叫恶了。知错能改,那么过错会越来越少,如果知错不改,反而去加以修饰掩盖,那就是错上加错。
好,下面还有一段: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对谁都要好,因为人同样都是天地所养育的。德行高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而不是他的外貌。才能卓著的人,他的声望自然会大,人们佩服的是他的才能,而不是因为他自夸。自己有能力时,不要自私舍不得付出,他人有能力时,不要去妒嫉和毁谤。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段: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即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呢?他人有短处,切莫去揭穿,他人有隐私,切莫到处去宣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这人知道后,会越来越勉励自己行善。而宣扬他人的过错就是做坏事,如果指责他人太过分,还会招来祸患。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劝善,共同建树美好的德行,如果见到对方的过失而不能劝善,那么两人的德行都会有亏缺。
好,下面还有一段: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凡牵涉到利益的获取和给予的事,一定要分辨清楚,给予他人的应当多,自己获取的应当少。凡想要施加于他人的事物呢,要先问一下自己,如果自己都不愿意要,那就要赶快停止。受人恩惠时,自己应想着报答,与他人有怨恨的时侯,应学会忘掉。怨恨不平的事情不要记得太久,他人的恩惠应永远记得报答。
好了今天的节目时间又快要到了。相信呢,大家从这“训蒙文”中一定体会到了古文的韵味和中华传统文化中道德修持的美好。其实这“训蒙文”何止是对儿童呢?细细体会,这道德礼仪的蕴涵对我们成人何尝不是获益匪浅呢?
好,我们下期节目时间再见!